据信息产业部发布的最新统计显示,截止到2006年10月月底,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到3510.6亿条,比上年同期增长42.3%。在今年的中秋节当天,手机用户发送的短信达到23.2亿条,对比4.4亿的手机用户数量,相当于每个用户发送近6条短信。
短消息业务在我国面世以来,获得了爆炸性的发展。短信也从一种单纯的通讯手段发展成为信息交流平台甚至文化传播载体,“短信文化”、“拇指文化”的定义也不断出现。短信已经拥有了相当大的传播规模和影响力。在它飞速发展时期,如何正确的看待短信,规避伴随短信产生的负面效应显得十分重要。
在诉求表达机制的建设中,短信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沟通平台。首先短信拥有着庞大的参与群体,中国近4亿多移动电话用户都是这个平台积极参与者。这是任何其他的沟通平台都无法比拟的优势。其次借助现代移动通信手段的短信,具有传播及时性、准确性和内容多样化的特点,群体沟通和传播的效果有保障。再者,短信既可以一对一传播,同时也能实现一对多、多对多直至群体传播,覆盖的个体数量呈级数化的增长。而这种增长往往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的。以上的这些特点,说明了短信是一个覆盖面广、参与性强、开放性的沟通平台,能够很好的执行诉求表达的功能。
短信所承担的这种社会功能,它符合和谐社会所追求的良性互动的理念。一个健全、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和社会沟通平台,可以引导各个社会阶层、群体和成员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反之,假如诉求长期不能得到表达,利益主体将被迫采用其它一些极端的形式。
在日前结束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北京的大部分手机用户都及时收到了交通管制提示短信。这一做法不但方便了人们安排上下班出行,同时也为中非论坛的顺利开展提供交通保障。短信实现了便捷的及时信息沟通。
事情发展具有两面性。人们享受短信带来的便利同时,受到了低级庸俗的黄段子和把政治黑色幽默化的黑段子的骚扰,甚至遭遇短信诈骗。中奖、推销、侮辱、无聊、黄段子等也成为伴短信而生的负面因素。广泛的参与人群、多样的信息内容,这些开放性的特质使得短信规范工作难度加大,同时规范短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对待短信发展问题,信息产业部坚持了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今年2月份,信息产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阳光绿色网络工程系列活动。针对手机违法短信、移动信息服务强行定制和乱收费等问题展开了重点整治。11月,绿色手机文化建设研讨会召开,会上成立了由运营商和SP联手的中国绿色手机文化建设联盟。并郑重承诺:不制作不传播违法不良短信,携手树立诚信品牌,共同探寻手机文化发展新方向。
各种旨在倡导健康短信文化的活动开展起来:山东移动与新华社山东分社联合推出了健康、权威的手机资讯——新华视界;江西移动推出“手机报纸”业务,丰富绿色手机文化,助力农村信息化建设;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市政府新闻办、市互联网协会还联合举办了绿色手机文化优秀栏目推荐评选活动;鼓励优秀短信创作的“红段子”大赛,也在各地运营商和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开展起来。
对于规范短信文化的方法,周孝正教授认为要发挥示范作用。例如在“红段子”创作中,既要联系当前的实际,又要有趣味性的表达和说教,这样才具有效果。在这一过程中,运营商在开展业务同时,也要履行公益责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商业利益的同时实现并不存在矛盾。
当短信从单纯的电信业务,发展成为大众传播工具、社会沟通平台甚至文化载体,它自身的涵义和功能都需要被重新定义。无论阳光绿色网络工还是绿色手机文化建设联盟,都展现了相关主管部门和运营企业对短信的深入认识和得力举措。引导健康短信文化的发展,构建社会主和谐社会,是坚定的奋斗目标。